海葡萄专栏
海葡萄专栏

方老师与他的“海葡萄”——追忆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教师方再光

2021年8月16日上午,海南大学2007级海洋科学专业学生李海打开手机,一条信息跳了出来。瞬间,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方再光副教授突发疾病,在广州不幸去世,年仅46岁。 


“他像一束光,

              总是给人拨云见日的力量”


李海是方再光老师带的第一届海洋科学专业学生,至今回想起来,李海都觉得幸运。稚气未脱的小伙对陌生的环境感到彷徨,对学习生活更是不适应。刚开始学提取DNA实验,繁琐的步骤,总不免犯一些迷糊,每每这时候方老师就会用那颇有特色的湖南口音风轻云淡地说:“没事嘛,犯错误很正常,重要的是吸取教训,努力不要再犯;如果再犯第二次错误的时候也不要紧,不过这个时候你就要高度重视起来;但无论如何,坚决不能在同一个地方犯第三次错误”。谆谆教导让犯错的孩子松了一口气,他立即又干劲十足的投入到学习中,长者的善意和学术的态度就在这样的安慰中完成传递。

大四时,李海获得保研资格,方老师写推荐信,帮着联系导师,忙前忙后像照顾自己的孩子,在日后读研读博的日子里,每当李海遇到挫折,他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方老师,一条信息过去,方老师的关心与建议总是第一时间映入屏幕。在李海看来,方再光老师早已不只是授课之师,“他像一束光,总是给人拨云见日的力量”。

“曙帆,最近怎么样啊?”2016级海洋科学专业的江曙帆至今记得每次和方老师见面时他关切的样子。大一时江曙帆就进入了方老师的实验室,在方老师的鼓励下组建团队,一步步拿下各类创业大奖。在学生们眼里,方老师的关心无微不至。一年暑假,江曙帆一行去方老师的文昌养殖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方老师特地在孩子们抵达之前给房间装上了空调,还新买了被子等生活用品。大家在基地一起研究海葡萄,一起包饺子、抓螃蟹、钓鱼,在退潮的时候去海里看珊瑚、抓海参……那是江曙帆大学里最开心的一段回忆。2018级海洋科技专业的学生符清露也记得,每次在基地里工作了一天后,就会听到方老师的声音在门外响起“不要熬夜,快睡觉啦”,就像小时候在家时,父母督促早点休息的样子。

毕业离校前,方老师与爱人袁老师请同学们吃饭,方老师说“你们以后出息了,千万不要想着给我送什么礼物,只要常常回小岛来看看我,就行了!”袁老师也笑着说“等方老师桃李满天下,他到哪儿出差就都有亲人了!”江曙帆常常后悔,因为担心打扰老师,没能多几次问候,成了一生的遗憾。

方再光老师的追思会上,重庆、安徽、江西、厦门、上海、江苏 、浙江、海南、广西、山东.....学生、好友150多人从全国各地赶来只为送他最后一程。


“凌晨一点多发信息问问题您还在线,早上六点多您又醒来继续答疑。突闻噩耗,着实难以接受,回想往日的关心照顾,只觉心底柔软而感伤,俯仰不忘师恩隆,我记得照顾身体,却再也没有机会得到您的关心了!”2018级海洋科学专业的李锦蓉在朋友圈中写道。


“也许这条路漫长曲折,

                     但我必须走下去”


提到方再光老师,大家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的科研项目——海葡萄。那是一种生长于蓝色海洋之中的长茎葡萄蕨藻,原产于日本,因其含有多种人类所需营养物质,市场需求量很大,价格不菲。几年前,在一次昌江黎族自治县和海南大学的县校合作项目中,方老师与海葡萄结缘,从此一发不可收。


了解到海葡萄的独特价值后,方老师坚定信念,要把这“舶来品”变成“常见客”。可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时,一个坏消息传来:台湾一个专门从事海水养殖的专家在海南试养失败了。海葡萄的生长对海水、阳光、温度等生态、环境与气候等条件的要求很高,只有高质量的养殖环境才能生产出安全和高品质的海葡萄。经过反复思索,方老师决定再试一把。“海葡萄如果能在我国近海养殖成功,并实现规模化的养殖生产,这样就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养殖产业”。他坚定相信在海大人的努力下,开拓海南海洋产业“新蓝海”的目标能够实现。



2013年,方老师在海南开始试养,困难很快出现了:看似干净的海水里,藏着无数的刚毛藻和污损生物的孢子及幼虫,强烈的日照造成的高水温以及水体内氮磷元素不足等问题一个个接踵而来,方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反复实验。最终攻克了海葡萄这种名优热带海产品的养殖难、保鲜难、储运难的技术瓶颈,首次在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一个2000平方米的基地里成功实现了海葡萄的大规模人工养殖,弥补了国内在热带名优藻类的养殖技术领域内的空白。



“也许这条路漫长曲折,但我必须走下去”。方老师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数年的科研征途,他披荆斩棘,不畏艰险,常年吃住在基地,一心扑在科研项目中。


在他去世的第二天,一篇最新科研论文的录用邮件发来,却再也等不到作者的回复了。



“放心吧,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累。

        你好好照顾自己”。


8月15日晚上11点27分,方再光老师的爱人袁老师在微信上叮嘱身在外地的他,不要太辛苦,要好好休息。方老师回复道:“放心吧,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累。累了,我自然就会休息,你好好照顾自己”。

不曾想,这段寻常的关切,竟是相守22年的爱人间的诀别。

“如今伤心无用,我会坚强起来。我们家里的布局没变,学生给我们俩拍的照片依然摆在最显眼的地方,他依然是那个笑得最灿烂的憨憨大头。我们相识相伴二十多年,相处的点点滴滴都在眼前,到现在我都觉得他并没有离开。他只是在基地忙活,只要忙完了,他就回来和以前一样,和我扣手相伴,陪我散个步,给我做好吃的......”                                                                   

——方再光爱人  袁老师



方再光,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在短暂的一生中,不停地发光,温暖了无数学子的青春岁月,也映照出一位人民教师的真挚底色。

方老师,天堂的路很美,您慢慢走。您用生命呵护的海葡萄、用一生爱护的学子们,舍不得您!

谨以此短文,缅怀教师方再光




                        方再光简历


 

方再光,男,1975年6月,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博士毕业于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育种专业,基因工程育种方向;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河口与海岸湿地生态建设与修复方向,现任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科学系副教授。目前,承担《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学等生物学领域内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从事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微生物等领域内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对分布在海南岛沿海潮间带海草资源种类、分布、种群遗传多样性以及海草床生态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同时,在系统调查、收集和保藏不同环境微生物(包括细菌、古菌和菌物)及其基因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微生物多样性、系统发育学、群落结构以及模式微生物基础生物学的研究;筛选具有应用前景的微生物功能及产物,促进微生物资源在工业、农业、医药、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目前,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基金2项,校县合作项目2项,校青年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863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海洋局“908”项目2项,省重大项目3项;建立了异枝麒麟菜(长心卡帕藻)的组织快繁技术,从海洋环境中分离筛选出可高效生产海洋功能寡糖的琼脂降解菌6株,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合著专著1部。科研情况:主要从事海洋功能微生物分离以及功能基因组学、大型热带海洋经济藻类的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和海洋功能区划等领域内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海洋功能微生物分离以及功能基因组学、大型热带海洋经济藻类的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和海洋功能区划等领域内的科研工作。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海甸岛五西路海南大学北门左侧海悦国际B座1306房
网络技术:酷鱼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