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6日上午,海南大学2007级海洋科学专业学生李海打开手机,一条信息跳了出来。瞬间,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方再光副教授突发疾病,在广州不幸去世,年仅46岁。
“他像一束光,
总是给人拨云见日的力量”
“也许这条路漫长曲折,
但我必须走下去”
提到方再光老师,大家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的科研项目——海葡萄。那是一种生长于蓝色海洋之中的长茎葡萄蕨藻,原产于日本,因其含有多种人类所需营养物质,市场需求量很大,价格不菲。几年前,在一次昌江黎族自治县和海南大学的县校合作项目中,方老师与海葡萄结缘,从此一发不可收。
了解到海葡萄的独特价值后,方老师坚定信念,要把这“舶来品”变成“常见客”。可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时,一个坏消息传来:台湾一个专门从事海水养殖的专家在海南试养失败了。海葡萄的生长对海水、阳光、温度等生态、环境与气候等条件的要求很高,只有高质量的养殖环境才能生产出安全和高品质的海葡萄。经过反复思索,方老师决定再试一把。“海葡萄如果能在我国近海养殖成功,并实现规模化的养殖生产,这样就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养殖产业”。他坚定相信在海大人的努力下,开拓海南海洋产业“新蓝海”的目标能够实现。
2013年,方老师在海南开始试养,困难很快出现了:看似干净的海水里,藏着无数的刚毛藻和污损生物的孢子及幼虫,强烈的日照造成的高水温以及水体内氮磷元素不足等问题一个个接踵而来,方老师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反复实验。最终攻克了海葡萄这种名优热带海产品的养殖难、保鲜难、储运难的技术瓶颈,首次在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一个2000平方米的基地里成功实现了海葡萄的大规模人工养殖,弥补了国内在热带名优藻类的养殖技术领域内的空白。
“也许这条路漫长曲折,但我必须走下去”。方老师用一生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数年的科研征途,他披荆斩棘,不畏艰险,常年吃住在基地,一心扑在科研项目中。
在他去世的第二天,一篇最新科研论文的录用邮件发来,却再也等不到作者的回复了。
“放心吧,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累。
你好好照顾自己”。
——方再光爱人 袁老师
谨以此短文,缅怀教师方再光
方再光简历
方再光,男,1975年6月,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博士毕业于热带作物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育种专业,基因工程育种方向;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河口与海岸湿地生态建设与修复方向,现任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洋科学系副教授。目前,承担《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技术》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学等生物学领域内具有全面、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从事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微生物等领域内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对分布在海南岛沿海潮间带海草资源种类、分布、种群遗传多样性以及海草床生态系统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同时,在系统调查、收集和保藏不同环境微生物(包括细菌、古菌和菌物)及其基因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微生物多样性、系统发育学、群落结构以及模式微生物基础生物学的研究;筛选具有应用前景的微生物功能及产物,促进微生物资源在工业、农业、医药、能源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目前,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基金2项,校县合作项目2项,校青年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863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海洋局“908”项目2项,省重大项目3项;建立了异枝麒麟菜(长心卡帕藻)的组织快繁技术,从海洋环境中分离筛选出可高效生产海洋功能寡糖的琼脂降解菌6株,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合著专著1部。科研情况:主要从事海洋功能微生物分离以及功能基因组学、大型热带海洋经济藻类的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和海洋功能区划等领域内的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海洋功能微生物分离以及功能基因组学、大型热带海洋经济藻类的细胞与组织培养技术和海洋功能区划等领域内的科研工作。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海甸岛五西路海南大学北门左侧海悦国际B座1306房
网络技术:酷鱼联盟